香港嶺英中學校友會網誌

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一帶一路,旅居文化」國際論壇》總結 --(嶺英曜社) 張雙慶

《「一帶一路,旅居文化」國際論壇》總結

張雙慶

 曜社(1966)校友張雙慶(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榮任[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常務副會長, [寰宇嶺英人]總編), 該會于2017年6月1 日在馬來西亞{一帶一路旅居文化}國際論壇開幕式上由會長潘耀明(明報月刊總編輯)致辭, 赴會并發表主題演講的聯會理事皆為海內外知名學者和華文作家, 由張雙慶教授做總結和點評, 嶺英校友有此成就及榮耀, 校友會與有榮哉! 特取得張校友同意, 將{總結}一文刊登:






本次會議出席的作家、學者、評論家是一時之選,來自世界各地,是名符其實的國際會議。除了馬來西亞貿工部第二部長拿督斯里黃家泉先生的主題演講外,三場演講共宣讀了二十一篇論文,內容相當廣泛。演講會邀請了吉隆坡學術機構的學者担任參議人,其實是對每場演講的七篇論文作了點評和總結,而且做得很精彩和細緻,所以筆者下面的總結,只算是一點補充。限於篇幅,敬稱從略。

首先,這次研討會的文章整體來說偏於事實的分析,較少理論的探討。後者有荒井茂夫談曼陀羅圖像的結構如何影東南亞政治、文化,以至文學的構成。陸士清嘗試為「旅居」下定義也可以視作是理論的分析。胡逸山談的是東南亞的風韻,但總的來說還是談多元旅居的意義。這三篇之外,大都是具體分析的文章。尤以介紹各地的風物為主。如郭培明之於泉州、楊際嵐之於平潭、尤金之之蟳埔、尹浩鏐之於寧夏、劉利祥之於京津冀等。研究專人的,則有沈揆昊談余秋雨,甘以雯談余秋雨、韓美林,朴宰雨談慧超、崔致遠,楊劍龍談高僧義淨,王敏談宮澤賢治,吳敏談鄭和,以及廖冰凌談許雲樵,王樂談張承志等。談專書的則有林家驪談《敦煌曲子詞》和張雙慶介紹陳正祥的《中國遊記選》第一集。

因為論壇出席者以中文系教授、作家、編輯為主,大多的論文偏於文學,是很自然的。所以甘以雯在文章中說︰「作為文化人,談起絲綢之路,談起西域,我們更多地想到的還是文學山水。」喻大翔文章談中馬文學因緣,華純比較漢俳和日俳,都是討論文化交流的好題材。與會者根據自身的專長作了很好的發揮,不過,無論是談人談書,還是傾向於古代,現代的題材略少。

下面,筆者以是次論壇的兩個標題檢討這次會議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句是「一帶一路」這是內地提出的口號,「一帶」指的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則指「海上絲綢之」。這二者的方向,都是從中國出發向西面進發,後者或者由水路先南下,再西進。所以有一個數據,包括上述黃部長的介紹,
是這一帶一路,涉及65個國家,45億人口。我覺得,這是狹義的「一帶一路」。但五月中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共有130個國家地區出席,那是出於國家政治經濟的需要,而不是嚴格的學術定義,可以看作是廣義的「一帶一路」。所以我們今後的研究,可以小心的區分這二者,像這次論文談及的日本和韓國的情形,除了個別情形,都是屬於「一帶一路」的廣義理解。朴宰雨在介紹中,就對於韓人西來的情形特別加以解釋,提出日韓人民從東方通過海洋到中國再到西域是走特殊的絲路,我想,這樣的處理是慎重的。

第二句是「旅居文化」,這是近二屆旅遊文學研討會的主題,原意是不作走馬看花式的旅遊吧。陸士清的文章嘗試作界定︰「旅遊是行走的、動態的;旅居是駐守的、是穩定的。」文章的最後部份,他還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即把近年一些新現象,包括外派工作、移民、留學等,也都是新的旅居形式。於此,我想到旅居文化還可以加上一種帶有特殊目的,有任務,被委派去異地的旅行,陳正祥《遊記選》稱之為「行役」。像這次會議介紹外交官周達觀的遊真臘,圖理琛遊俄國,道士邱處機隨成吉思汗西征(張雙慶文),鄭和下西洋(吳敏文),慧超求佛(朴宰雨文),義淨求佛(楊劍龍文),都是旅遊之外另有目的的。至於宮澤賢治的模擬旅行(王敏文),則更是特殊另類了。

💥💥💥💥💥💥💥💥💥💥💥💥💥

編按: 本文摘自明報2017-6-22 A32-33版 (盛事由明報兩大版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