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嶺英中學校友會網誌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校友會基金戶口--5/26/2015存款十九萬 $190,484.00

校友會基金戶口通告事項:


至2015年5月26日為止, 校友會基金戶口(龔錦媚/吳德敏)HSBC#603-153222-001/#603-153222-833尚存十九萬四百八十四元正    
 


5/12/2015, 嶺英中學校友會執委會選出新任財政唐兆漢(光社64)接任財政之職, 唐校友 將協助吳德敏主席主理新開基金籌款戶口.
日內公佈新校友會基金戶口號碼! 以此官方網頁公佈為準!
, 歡迎校友6/14/2015 當晚及後踴躍捐款!



2014嶺英校友會基金"HSBC #603-153222-001 結存表


2014嶺英校友會基金"HSBC #603-153222-001
(吳德敏/龔錦媚聯名結存表



存款日期
名稱
說明
數額
戶口結存
附註






4/28/2014
偉社67同學龔錦媚-(開戶)捐款
捐款
$39,000
$39,000
出書


5/09/2014
協社52陳有慶
捐款
$50,000
  $89,000 
出書
5/09/2014
協社52陳有慶
捐款
$20,000
  $109,000 

6/03/2014
*HSBC#078-476066-001(2013校友會籌款戶口)
轉賬
$82,984
$191,984










總計:
$191,984


扣除1.校友會致送故執委何國鏇花圈500元 及2. 六一四晚宴譽宴酒家訂金1000元

5/13/2015結存190,484元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2015年校友宴---崇社李耀漢呼籲参加

2015年校友宴       崇社 李耀漢



今年(2015)是嶺英出生77周歲(創校於1938),也是學校停辦45年的日子.母校培育了不少社會棟樑和成功人士,他們散居於世界每一個角落,從事各式行業如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財經保險,出版印刷等等,他們當中許多已經退休,弄孫為樂或歸隱田園,享受閒靜的日子了.

      近年由於資訊科技及互聯網的發展,幾位對電腦資訊有較深認識的校友利用網頁創作,聯絡到本地及海外校友重返失散已久的嶺英舊田園.亦藉著校友的熱心及無償的奉獻,使沉睡已久的校友會重燃生機,開始出芽吐綠,茁壯成長.為了能夠使一眾校友可以開心重聚,把盞共醉,校友會從2009年開始,每年臨迎校慶的日子(518)都會隆重舉辦周年晚宴.今年更有一個空前創舉,就是在停校半世紀的嵗月,還可以聯絡到各地老師及友齊心協力,出版一本珍貴,值得各位收藏及閱讀的書刊.

      本書由校友會的編輯委員會統籌和排版及由曜社張雙慶教授負責校對修正及材料取捨.他們爭分奪秒,廢寢忘餐,排版追稿,務求做到最好及趕及在六月初由天地圖書公司出版.我們在這裡向各編輯同學致上萬分謝意.當我們夜闌人靜,拿起這本書挑燈夜讀時,我們會記起您們曾經滴下的汗水.

      今年校友周年晚宴已決定於14.06.2015在銅鑼灣信和廣場譽宴酒家舉行,我們熱切期望您的光臨,希望您們踴躍參與這次難得的盛事,若您們錯失這次聚會,我會替您感到可惜.這本相信是校友會僅有的寶貴書刊正等著您在晚宴來提取.為了這次盛事,我亦不自量力地自撰詞牌---嶺英紅(或稱嶺英郎), 上下闋字數均為28字,以作紀念.


<嶺英紅> 一年一度喜相逢( 2015年校友宴 )  李耀漢
芳草蔥太陽紅.
花吐艷六月中,
今年校宴喜慶重重佳餚美酒寶書贈送.
共握手杯並碰.
互擁抱, 喜相逢.
嶺英一曲掌聲隆隆周年聚會爾在其中.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洪錫惠副校長 ----- 我們永遠懷念您

洪錫惠副校長 -----  我們永遠懷念您




嶺英中學洪副校長錫惠痛於2014年12月初在美國芝加哥離世, 校友會秘書諮詢洪家直系堂妹宏社洪德棋, 據知洪副校長遺言後事低調處理, 不許張揚, 其夫人周娜博士及四位哲嗣親侍在側, 周夫人曾於六十年代隨洪副校長返港, 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化學系講師及在嶺英兼任教化學,   1968-69年跟隨洪副校長返美居住至今, 四位哲嗣(子女)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 從事醫學研究, 實為佳話!   
洪錫惠副校長是嶺英第一屆戰社(1941)畢業生, 校友會為洪校友祝福: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哲人其萎, 安歸主懷!                                                                                                    
(此文乃重刊于五月十八日校慶紀念日)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光社唐兆漢在香港智障服務人員協會榮任會長2014-2016( AWID Newsletter)

光社1964執委--唐兆漢榮任香港智障服務人員協會會長(2014-2016), 唐執委畢業母校後升台灣師大外文系, 畢業後 曾回母校任教二載, 後赴美深造, 回港服務社會及教育界至今, 事業出類抜萃, 實為母校之光! 


唐兆漢 AWID Newsletter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轉載;張雙慶教授--大公報訪問

張雙慶教授, 嶺英曜社1966畢業, 考入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1970年畢業, 累計教學40多年, 現為聯合書院副院長, 這是2011年大公報訪問之全版:
       
 
(轉載自 2011511  大公報   記者 洪捷)

 訪問中大張雙慶教授分享語言研究心得 -
     

圖:張雙慶認為粵語是強勢方言,不必特別去撐\本報記者林雨燊攝
粵語要不要「撐」?讀正音不必強求?繁簡字體誰代替誰?這些都不必擔心,最大的憂慮反而是:文字會否失去書寫功能?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研究教授張雙慶,由他四十年經驗的語言學角度,來分析方言的演變、文字的存亡,對國家、文化、生活的影響,當中有我們過慮之處,也有為人忽略的危機。笑容裡流露出熱誠與積極的張雙慶,談話一開始便樂意與記者分享語言學的樂趣:「讀書時愛好文學,但文學主要是看個人見解,言之成理便可。在語言上,由方言看到其發展規律,滿足感就在這裡,由古至今發展都有跡可尋,經過調查研究後,若能成立便很開心,由詞語中找到古代痕跡,這些研究也很科學化。」


語言學並不枯燥
張雙慶坦言,爸媽都非讀書人,但他成長的那個年代,小説、詩歌非常普及,儘管中學修讀理科,只因男孩子順理成章讀理科的心理,內心還是很愛文科的。「到了中六報考中大並且被取錄了,很多身邊的人都不相信呢。」最初是研究古典小説,進入研究院後改為語言學,張雙慶亦能在當中找到連帶的關係,例如福建話在小説中也有「左近」;廣東話在明清小説中也有,如廣東小説中愛把普通話的「一句話」寫成「一句説話」。張雙慶發覺,明代白話小説如《水滸傳》、《金瓶梅》中,好多詞彙至今仍在南方使用,如「面善」,即眼熟,以為是廣東方言,《紅樓夢》中也有此用法,寶玉初會黛玉,便感到「面善」。張雙慶隨便舉個例子,讓記者感受到語言學好玩之處,並非一般人想像的枯燥、沉悶:「我們講烏卒卒、白雪雪,通常『卒卒』、『雪雪』意思都會是描寫顏色;而卒字,原本的字是,烏一定是本字,而是黑的意思,音也是讀卒,後來漸漸少寫,而只是記音,便寫成『卒』。」記者翻查字典,原來「」字音「卒」,意思真的是形容黑,那烏卒卒的「卒」字,豈不是錯字?張雙慶笑言,不需要更正,知道本字對現代人用「卒」字並無影響,但通過研究追尋到本字,便是語言學中的樂趣。香港近年常常講讀正音,張雙慶認為如果人們對語言學有更多了解,便會減少爭論,有了語言學的知識,哪個字讀哪個音,便有自己的立場,不會人云亦云。例如刊物的「刊」,與普通話對應,是讀陰平聲,因此應讀「看」而非「罕」,有人主張照讀,但張雙慶則覺得,只要知道語言的來龍去脈,不一定要堅持讀「看」,語言是隨時間推移不斷演進的。


廣東話強勢方言
對於早前省港兩地的撐粵語行動,張雙慶認為事情不應發生。他解釋道:「粵語是一種強勢方言,極有生命力,強勢方言建基於粵語流行曲、粵語的電影都受到歡迎,而且有書面語,有些方言有言無字,而在我國眾多方言中,粵語及吳語(蘇州話),流行地域有經濟實力,讀者、觀眾及聽眾眾多,文化産品有市場,不必擔心被抑制。廣東話許多詞彙都成為全國流行的話語,如搞定、烏龍、埋單等,因此粵語的發展非常正常。」語言的發展,也會受到國家發展的影響,張雙慶對此了解得相當透徹。他説,內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雖不鼓勵方言,卻允許廣州的珠江台為唯一方言電視台,讓港澳觀眾較易接受。這二、三十年來重社會和諧,內地採取寬鬆語言政策,多了方言電視台,如福建、廈門、泉州,都是近十年才有。聽了張雙慶的分析,對粵語受到的威脅相信可以放下心頭大石了。與其擔心失去粵語,不如擔心某些正在消失的方言。張雙慶説,一些較小眾及複雜的方言,已在瀕危之列:「例如有一種叫『站話』,在東北地區火車員工之間流行,他們住在站台一帶,卻並非當地人,屬於小眾。還有一種叫『軍話』,是明代之後於海南島、廣東(海陸豐)一帶的駐軍的口語,以北方話為主,在特殊環境下形成至今。這些都是瀕危的方言。還有一種我曾研究過的福州鄉下話,現在連福州人也未必講,除非自小學習,因其變音變韻多,非常難學。」近在咫尺的香港,上世紀五十年代新界客家圍頭村的客家話,因都市化而瀕臨消失。圍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到市區甚至歐美等地謀生,已很少説「圍頭話」。十年前他們做過調查,發現一些老人家目不識丁,識講卻不知道字怎讀,其實他們的話與梅州客家話有八、九成相同。


語言政策不硬來
若論語言政策的強硬程度,台灣才是發展不正常的地方。張雙慶講述了一個故事:「國民黨在一九四九年於台灣推行國語運動,推行得很徹底,以強硬手段壓制台韻。民眾不説國語便罰錢,學生則被罰站,漸漸地,小朋友不懂得説方言,兩代之間便有語言隔閡。這種用暴力抑制語言的政策,現在『台獨』支持者卻想重蹈覆轍,説要強硬推行閩南話。其實語言應順其自然,政治力量介入反而會産生反效果,破壞社會和諧。語言是社會産物,變化、消失、壯大乃自然規律,不能強求。此外,語言是文化一部分,方言是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保存文化自然要保存其語言。但中國方言複雜,如果沒有普通話,來自不同省份的人就沒法交談,中國需要共同語言,這方面也要取得平衡。」張雙慶觀察到,香港回歸後,港人的普通話已大有進步,尤其是學生。以往只上一科普通話,一星期才上一、二堂課,現在許多學校以普通話教中文,將來普通話與中文水平都會提高。中國的文化歷史悠久,語言文字不斷繁衍演變,過程中引伸出許多問題,要憑國人智慧化解、協調。由撐方言到文字的繁簡之爭,張雙慶認為,同樣應以和諧社會的思路去處理。他説:「根據統計,現在內地仍有百分之點九二的人堅持寫繁體字,雖是少數派,但政府也給他們自由,這需要以和諧為前提慢慢商討。簡體字使用至今六十多年,已形成傳統,成為主流,由五十年代開始,至今有十多億人使用,若要大部分人回到繁體的年代是不可能的。中國向來有書同文的傳統。」張雙慶建議,文字要有道理要合理,若是簡得不合理,有問題的文字,最好恢復使用繁體寫法,筆畫太簡化的可以添加,有些異體字寫得不合理,可用回舊的寫法。如幹、乾的簡體字一律用,乾淨也是,幹部也是,乾隆又怎樣?這便不恰當,最好用回原來意思的寫法。香港也是一個以繁體字為主的華人社會,而考試局也接受學生在考試時寫簡體字。張雙慶提醒考生們可要留心,一點一畫都勿輕視。「不可寫自創的簡體字,例如寬字,若沒有一點,是錯字。簡體字下面沒有一點。又例如簡體可以,但裡寫也不行。」(幵寫法應是去掉門, 是開字簡體)


語文應該規範化
識繁寫簡,也許是未來中文字的折衷使用方法。張雙慶説,早已有香港人提出這種思路,也有較開通的台灣人就這個意見作過討論,港台與內地頻密溝通合作,相信分歧總會找到共識。特區政府要做的,張雙慶認為,應是語文規範化,「正音,要給一套標準;一個字幾個寫法,有何標準?中文句子的橫排,左至右,抑或右至左,香港實在好亂,統統推給考試局決定,應由教育當局去做。」他欣賞內地有政府統一處理,不致令學生遇到這方面問題時無所適從。電腦的普及化,可能是寫作人的福音,卻可能帶給中文書寫的障礙,甚至危及中文字體的發展,張雙慶説:「輸入法對中文字體是新挑戰,當打字多過寫字,筆畫成為另一問題。有些人用電腦打字,執筆寫字的時候往往不知中間的筆畫,人們用電腦考試,很可能字體只是一種符號,字已固定在電腦,這已不是寫字,對文字來説是好大衝擊。其中因讀音而産生語言的變化,便沒有了。符號代文字,有些只有圖,如網絡上流行的囧字,大家看到圖像聯想到意思就是尷尬、窘貌,卻用了圖像來嫁接到意思本來是光明的冏字上。網絡上有一個字{呆呆},其實是梅,人們看見兩個呆字,便變成了特別呆的意思,只是有意思無讀音的字。」張雙慶告訴記者,他經常上網看文章,研究語言的新趨勢。香港這個小地方,語言研究也有新課題可做,那就是向內地廣闊天地進發,因此張雙慶兩年前獲得政府研究的經費,到陝西西安,研究關中方言。對張雙慶來説,社會發展越快對語言衝擊越大,牽涉到社會語言學方面,語言與生活,工作、學習、家庭都有極大關連,因此新課題可以源源不絕。